鮮明的輪廓、細膩的筆觸、絢麗飽滿的用色、帶有情慾調性的氛圍,欣賞波蘭畫家Tamara de Lempicka 的作品,就像透過萬花筒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體肖像,那摻入立體光影的古典畫質感,冷峻地勾勒出模特兒們在Tamara de Lempicka 面前呈現的形象,於純熟的色彩調和之下,在畫布上堆疊成一道道宛若雕塑的美麗風景。 活躍於20、30 年代上流社交圈的Tamara de Lempick,是裝飾主義的代表畫家,也是情色藝術的女先鋒;她豐厚的筆觸濃縮了戰後上流社會縱情享樂的時光,將富人階級的驕奢與頹廢撚入斑斕的色相之間,也將名媛的優雅身姿予以最完美的具象詮釋,Tamara de Lempick 揉雜各式畫風的標誌性繪畫手法,受到當時貴族名流追捧,許多人甚至出高價買下她的畫作,只為了能向前來家中觀畫的客人炫耀。 而Tamara de Lempick 畫中的人事物,也正是她璀璨人生的縮影─享樂主義、古柯鹼、流動的性慾(據說她是位雙性戀),出身貴族的Tamara de Lempick,16 歲便立誓「一輩子都要過著奢華享樂的生活」,雖然在嫁給俄國律師Tadeusz Lempicki後,對方因經歷牢獄之災而一蹶不振,Tamara de Lempick 仍拒絕墮落,與第一任丈夫逃往巴黎後,開始向立體派畫家Andre Lhote 與象徵主義畫家Maurice Denis 學習繪畫,也因此接觸不少獨立沙龍和畫廊,藉此重返上流社會,更透過當時鮮少畫家願意嘗試的裸女肖像,獲得《Harper’s BAZAAR》與其他時尚雜誌的關注,從此聞名於世。 就如同她精確、乾淨又濃烈的畫作風格那般,敢愛敢恨的Tamara de Lempick 與Tadeusz Lempicki離婚後,於1943 年嫁給了奧匈帝國男爵Raoul Kuffner,並搬到美國紐約,開啟人生新篇章;只可惜,隨著抽象表現主義的興起,以及美國當時對畫家社會地位的輕視,Tamara de Lempick 的繪畫作品失去了昔日光環,在第二任丈夫驟逝後,Tamara de Lempick 決定搬至墨西哥,自此於藝術界銷聲匿跡。 即便晚年風光不在,Tamara de Lempick 的傳奇人生與她留給後世的創意產物,仍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創作脈絡,而她在藝術領域的成功,則可被視為19 世紀女性主義的崛起,與同時代的時裝設計師Coco Chanel 和西班牙女畫家Frida Kahlo一起,重新定義了「女性」與「藝術家」這兩個詞彙。 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加維里亞皇宮(The Gaviria Palace),即將於今年10 月5 [...]
ART
ANDY WARHOL 翻轉當代 普普藝術教父回顧展
十二月 20th, 2018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NEWS
翻看近代的藝術與商業作品,通俗與藝術早已頻繁混用,更讓當代藝術的發展更為多元豐富。而這一切都歸功於1960 年代普普藝術的流轉,不僅將美國大眾文化拉至主流,也成功翻轉了當代藝術的定義與價值。被盛讚為普普藝術教父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就是現今無數藝術、廣告人的靈感源頭。 由美國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主辦,以《Andy Warhol –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為主題,將打造美國第一個大型安迪沃荷藝術回顧展。從他的概念手稿到產量豐厚的作品集中,讓人重新瞭解並探索這位創造力極高,且深具原創與潛力的美國普普藝術教父。儘管他自1960 年起竄紅全世界,卻鮮少人注意到他1970-80年代的作品,這檔展覽將從各個面向深入淺出探討安迪沃荷40 年的藝術生涯,以超過350 件的作品重現他各時期的創作。 也許是洞見美國矛盾的特性,想創新又兼具一致性、想獲得大眾矚目卻想保有個人隱私,策展人Donna De Salvo 認為,安迪沃荷將這些特性精闢又直白地轉化成藝術,獨特又富原創性,也對這世界帶來深遠又全面性的影響。安迪沃荷對新技術的著迷與實驗手法,及其作品獨特的觀看模式,往往是他職業生涯中最令人忽略的一塊,因此展覽除了囊括他早期的光學繪畫效果、螢光顏料與紫外線手法,及眾多實驗性的影音、書、攝影與雕塑作品,也包含1972 年之後,他一反常態重回傳統媒材懷抱,以油畫、素描、攝影、版畫等創作的畫像、日常風景、與裸體,體現安迪沃荷最重視的性、死亡、議題與身份認同。 若說50 年代是安迪沃荷大鳴大放的商業創作時期,60 年代的他則產出眾多傳世鉅作。而70 年代之後,就是他鮮為人知但極具實驗性的珍貴創作時期。《Andy Warhol –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展期自今年11月起至2019 年3 月,未來將移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巡迴展出,帶領大家重新回顧安迪沃荷的創作旅程。∞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6 / 2018年冬季號】
捕捉靈魂的時尚攝影大師 Cecil Beaton: Thirty from the 30s
十一月 9th, 2018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NEWS
拍攝名人不稀奇,拍攝的人物都成為名人,才叫人驚奇。擁有獨特的眼光與充滿魔力的鏡頭,英國攝影師塞席爾.比頓(Cecil Beaton)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攝影大師。在他逝世近40 年的今天,倫敦時尚與織品博物館(Fashion & Textile Museum)特地策劃了這檔「Cecil Beaton: Thirty from the 30s – Fashion, Film and Fantasy」,回顧他1930 年代掌鏡的多幅知名時尚攝影大片,包含Salvador Dali、Elsa Schiaparelli、Marlene Dietrich 和Katharine Hepburn 等,都是他鏡頭下的星光,另有數幅1935 年拍攝超模Mary Taylor 的彩色攝影作品,及一系列來自比頓自家莊園的私人派對照片。「他的鏡頭下,只有巨星。」這句話絕非空穴來風,作為一代時尚攝影大師,塞席爾的作品曾刊登《Vogue》、《Harper’s Bazaar》、《Life》、《The Sketch》和《Tatler》等國際知名時尚雜誌,執掌拍攝過的人物橫跨電影演員、舞台劇明星、作家、流行巨星,甚至是皇室成員等,縱橫時尚、電影、藝術與社交圈,鏡頭下發掘了無數巨星不為人知的美。 在他為數頗豐的攝影作品中,尤以拍攝巨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與費雯麗(Vivien Leigh)的作品最為人津津樂道。與費雯麗的合作不僅最多,其中一張手抱暹羅貓的照片更是費雯麗最為人所知的一張個人照,兩人曾5 度為《Vogue》英國版合作拍攝,將她獨特的復古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瑪麗蓮夢露的經典作品則有別於過往的性感形象,一襲薄紗輕倚浮世繪床單、持花的她微微露齒輕笑,不僅捕捉到夢露獨特唯美的一面,更成為後來的她最愛的照片。 職涯長達50 年,賽席爾不僅是攝影師,更是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也曾跨界參與繪畫、室內設計、電影製作等。才華洋溢的他曾包辦多部經典電影的服裝設計,其中最知名的《金粉世界》(Gigi)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更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後者同時也拿下最佳藝術指導。獨一無二的美學才華,也讓他成為後世效仿學習的目標,展期自今年10 月12 日起,至2019 年1 月為止。∞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6 / 2018年冬季號】
ENRICO DAVID: GRADATIONS OF SLOW RELEASE 虛實形體變異的多元探索
九月 11th, 2018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如同風一般飄忽不定,他的藝術蓋著一層紗令人難以直剖對視,出生於義大利,以倫敦為基地展開活動的原創藝術家EnricoDavid 在抽象與具體間游刃有餘地穿梭徘徊,傳遞形體樣貌的神秘幻想。 今年秋天芝加哥當代藝術館將展出其個人特展,畢業自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雕塑學系,David 的作品曾受透納獎提名,也獲邀展出於歐美各地,他的創作經常通過廣泛的媒介如繪畫、雕塑、裝置等等,各種多元的藝術實驗以意象形式環繞在「人體」主題之上,突破藝術形體,遊刃於抽象、具象之間,創造出脆弱的、怪誕奇形的、受折磨的、或者狂喜的形象面貌,探索蛻變變形的象徵意義。 David 多數的作品始於繪畫,採用傳統手工技巧和設計風格,在影像與實物的結合過程中帶領觀者進入一個虛無的畫面裡,發展出一種古怪、脫離常軌的審美概念。以他的雕刻作品「Gradations of Slow Release」命名,本次展覽特別著重在他作品中影像與想法經過時間漸變轉換成不同卻相關的形式之過程,探索隱私、內省與超脫形體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將近20 年前的作品「Untitiled(1999)」開始,肉體的轉變與變形主題便已穿梭在David 作品中,而他的小型雕塑創作「TheAssumption of Weee」可以說呈現了軀幹從土壤向上成長,又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說是在形容身軀逐漸消逝成為不具形體的樣貌,既是雕塑又彷彿是停格攝影底下的具體產物,極具戲劇性的表現也同時彰顯其超現實主義的特性。 展覽將包含David 的素描、繪畫、雕刻、刺繡、裝置藝術等創作,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彼此間相互對話,更精確地說,無論在什麼形式下,經常總能回歸到相通的主題、想法及形狀等表現,打破素材樣貌間的疆界隔閡。此次特展從具象到抽象表現出David 不同時期的多元素材與風格技巧,展期將於9 月29 日展至明年3 月10日。∞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5 / 2018年秋季號】
PICTURE FICTION: KENNETH JOSEPHSON AND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影像真實-Kenneth Josephson
七月 5th, 2018 | by eyemag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影像環繞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無所不在,然而這些影像與真實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性?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四月底展出美國首席當代觀念攝影師Kenneth Josephson 的作品系列,他的觀念性攝影打破了媒體的疆界,改變了我們對攝影的想像,展現出攝影能夠同時傳遞想法理念及影像畫面的可能,深深影響著各領域的藝術創作者。而其作品聚焦在攝影的獨特表現上,例如其能被裁切、再製、重新整理等等,利用像是相中相的視覺技巧,以一種非尋常的幽默感自相反饋,更預示了現今全球流行的自拍趨勢。 出生於1932 年,Josephson 在他的攝影生涯中窮盡追求所謂的攝影基礎,身為第一批Illonois Institute of Design 的攝影專門學生,過去曾經師習攝影先驅Harry Callahan、Aaron Siskind、Minor White 的經驗,造就了他往後獨特的攝影方法,而他後來也在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擔任教師長達近四十年,長期授課基礎攝影課程,藉此不斷得到靈感並持續進行實驗創新。在他最為人知的攝影作品New York State 當中,Josephson 拍下了他在海面上伸出手臂拿了一張攝有船隻相片的景象,他可以說是最早嘗試相中相這種拍攝方法的攝影師之一,並發展出一套抽象的拍攝方法,許多作品當中出現場景與照片的重疊對比,藉助這樣的畫面表現透露出影像之外的幽微意象,引發觀者思考現實與影像的本質意義。 本次展覽回顧了其60 到80 年代間的作品系列,特別著重在他的四大攝影主題上:相中相、標示與證據、攝影的軌跡、考古學系列,藉此表達包括Josephson 與其他60 年代竄起的概念性藝術家們當時的省思與關注項目,另外展覽中亦加入了當代藝術家如Roe Ethridge、Jessica Labatte、Marlo Pascual、Jimmy Robert、Xaviera Simmons等人的作品,讓觀者對觀念性藝術有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展覽於4 月28 日起至12 月30 日展出。∞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4 / 2018年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