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ARA DE LEMPICKA 濃縮浮華世界的筆觸

一月 5th, 2019  |  Published in ART, MAGAZINE, NEWS

鮮明的輪廓、細膩的筆觸、絢麗飽滿的用色、帶有情慾調性的氛圍,欣賞波蘭畫家Tamara de Lempicka 的作品,就像透過萬花筒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體肖像,那摻入立體光影的古典畫質感,冷峻地勾勒出模特兒們在Tamara de Lempicka 面前呈現的形象,於純熟的色彩調和之下,在畫布上堆疊成一道道宛若雕塑的美麗風景。

活躍於20、30 年代上流社交圈的Tamara de Lempick,是裝飾主義的代表畫家,也是情色藝術的女先鋒;她豐厚的筆觸濃縮了戰後上流社會縱情享樂的時光,將富人階級的驕奢與頹廢撚入斑斕的色相之間,也將名媛的優雅身姿予以最完美的具象詮釋,Tamara de Lempick 揉雜各式畫風的標誌性繪畫手法,受到當時貴族名流追捧,許多人甚至出高價買下她的畫作,只為了能向前來家中觀畫的客人炫耀。

而Tamara de Lempick 畫中的人事物,也正是她璀璨人生的縮影─享樂主義、古柯鹼、流動的性慾(據說她是位雙性戀),出身貴族的Tamara de Lempick,16 歲便立誓「一輩子都要過著奢華享樂的生活」,雖然在嫁給俄國律師Tadeusz Lempicki後,對方因經歷牢獄之災而一蹶不振,Tamara de Lempick 仍拒絕墮落,與第一任丈夫逃往巴黎後,開始向立體派畫家Andre Lhote 與象徵主義畫家Maurice Denis 學習繪畫,也因此接觸不少獨立沙龍和畫廊,藉此重返上流社會,更透過當時鮮少畫家願意嘗試的裸女肖像,獲得《Harper’s BAZAAR》與其他時尚雜誌的關注,從此聞名於世。

就如同她精確、乾淨又濃烈的畫作風格那般,敢愛敢恨的Tamara de Lempick 與Tadeusz Lempicki離婚後,於1943 年嫁給了奧匈帝國男爵Raoul Kuffner,並搬到美國紐約,開啟人生新篇章;只可惜,隨著抽象表現主義的興起,以及美國當時對畫家社會地位的輕視,Tamara de Lempick 的繪畫作品失去了昔日光環,在第二任丈夫驟逝後,Tamara de Lempick 決定搬至墨西哥,自此於藝術界銷聲匿跡。

即便晚年風光不在,Tamara de Lempick 的傳奇人生與她留給後世的創意產物,仍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創作脈絡,而她在藝術領域的成功,則可被視為19 世紀女性主義的崛起,與同時代的時裝設計師Coco Chanel 和西班牙女畫家Frida Kahlo一起,重新定義了「女性」與「藝術家」這兩個詞彙。

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加維里亞皇宮(The Gaviria Palace),即將於今年10 月5 號至明年2 月24 號,由策展組織Arthemisia 規劃舉行Tamara de Lempicka回顧展,帶領大眾一同重溫Tamara de Lempick 筆下細心雕琢的、屬於浮華世界的精緻樣貌。∞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6 / 2018年冬季號】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