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書寫那難以言說的迷人困惑 LUCA ANZALONE

一月 9th, 2018  |  Published in ART, FEATURE, MAGAZINE

「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

一朵花兒生命力充沛地綻放著,卻也正持續走向凋零殞落,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觸摸一顆肥皂泡泡,卻永遠無法真切感受泡泡的形體,一碰即破碎,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熊熊怒火燃燒構成的冷漠疏離,冷熱連自己也難以分辨,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親吻身旁的愛人,你赤裸、卻也盲目,即便親密如雙生,卻終究是個體,彼此總是隔著一層無法被代謝分解的隔閡,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生活裡的眾多細瑣感知,那些看似不太重要、言語解釋不了,卻始終困惑著我們的小小問題,千迴百轉思索也未得其解;總是在某個特別的時刻,情緒被挑起,同個疑問浮現腦海裡,最後還是徒留無解的遺憾。

對義大利新生代攝影師Luca Anzalone 而言,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難以以字句拼湊言說,於是他用鏡頭試著去尋找答案;縱然最後可能依然沒有「正確」的解答,至少試著用攝影去感受,凝聚問題浮現時那瞬間的片刻感受。在他的作品裡,模特的妝容與肢體總是帶著微妙的戲劇性,看似現今正蔚為潮流的前衛美感,抽絲剝繭細細觀看,卻有一絲談不上溫柔、卻依然感性的餘韻。即便風格充滿實驗性,他終究是以細膩的雙眼觀看,觀看的不只是人事物本身,而是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那是一段與自己相機之間親密的關係。就像有時我們愛著另一個人,有時我們卻彼此憎恨。」也許,對Luca Anzalone 來說,時尚攝影並非創作的唯一主題,與攝影、觀看之間的關係,才是最終的命題。畢竟在這個世界,僅僅「存在」著,就是不停摸索、定義我們與周遭一切的關係;其中的拉鋸、焦慮、質疑、傷感或悲喜,Luca Anzalone 則用攝影,摸索靈魂於「存在」之中的片刻凝聚。

eyemag:什麼樣的契機讓你走進時尚攝影?請與我們分享踏入攝影至今的旅程。
Luca Anzalone:真正開始攝影的旅程大概是在10 歲的時候,那時我很著迷在校外教學時拍照。我仍然記得當時爸媽抱怨我拍了太多「沒有意義」的照片。我總是有著凝結生活瞬間與人物的直覺。15 歲時我轉向了數位攝影,拍照轉變成「其他的什麼」;我被其他青少年的事物與發生,像愛人、朋友與對大自然的投入而分心,對我來說那時的攝影似乎少了意義。直到18 歲後因為心臟疾病,我回到從前的慣例:認真投入、傾聽圍繞在自己周圍的世界,重新與自己的相機連結:一台老式的底片相機。那時因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堅持,我讀著農業相關的科系,即便我深知攝影其實更貼近我個人內心;也因此,最後決定在英國的Arts University Bournemouth,將我自以為對相機的研究,轉向學院裡的學習。那絕對是個美妙的經驗,毋庸置疑地,讓我更理解自己對攝影的熱誠,以及所有沖洗、顯影的過程。

 

eyemag: 對你來說攝影最迷人之處是?你的攝影哲學又是?
Luca Anzalone:很幸運地,攝影像是科學給予我們的特別禮物,讓我們能在任何時刻、在化學與紙張上表達自己。你能連結這些物質、撫平它們,而這全在一個平面的素材上發生,形成一張照片,這非常驚人。藉由攝影,我試著創造一些意義,一些我無法寫下或用字詞表達的意義。對我來說攝影是最強而有力的溝通方式之一,快速、直接,讓觀者能自由詮釋;它是關於「觀看」與「理解」,它是「被動的」。人們總需要將自己與一張影像,建立一種屬於自己的關係,我覺得這很動人。

eyemag:你成長於義大利帕爾瑪,而後到英國學習攝影。這兩處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是否帶給你創作上的影響或不同的視野?
Luca Anzalone: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我猜自己都深愛著它們。我在英國至今已經4 年了,這些年只有當我回到義大利才深刻體認這些影響。義大利同時混亂又靜止,在那裡總有自己雙眼懷念的街道、極具個性色彩的街角。然而當我回到英國,覺得自己與整個世界連結緊密,感受到的是地球,而並非如帕爾瑪這樣的小鎮。倫敦帶給我秩序與運轉的力道,有股神奇的流動力量促使自己做作品;這些作品總是充滿實驗性,完成後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才能理解,即便是對我自己而言。每當我回到義大利,常有種奇怪的感受,覺得自己更像是在觀察一個自己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去塑形它。

eyemag:請談談從主題發想到拍攝完成的過程。
Luca Anzalone:事實上我沒有一個固定的過程,因為過程總是根據作品而有所變動。真的要視拍攝主題以及我想試著詮釋、訴說的東西而定。概念多半來自每天的生活,專注在那些我覺得與最後拍攝有所關連的面相。這過程像是一個持續的循環,我將自己沈浸在那流動裡;當我拍攝或試圖在千萬個想法裡摸索出規律時,我便到達其頂點了。系列作品則更像是凝聚一個片刻的靈感,也因此我常覺得完成的作品總是遺失了什麼。

eyemag:模特的肢體、取景角度再到場景裝置的設計,在你的作品裡能感受到你似乎深受表演藝術啟發?表演藝術如何影響你的美學?
Luca Anzalone: 從前我常去帕爾瑪當地名為「TeatroRegio」的劇院,那裡固定有芭蕾舞蹈的表演,而我從未缺席過。我喜愛樂隊的緊湊與肢體隨聲響的流動,這些絕對反映在我的作品中,即便我個人不覺得表演藝術帶給我特別多的靈感。直到現在我依然因為喜愛而去看芭蕾表演,但我並不在作品中試著複製它;我想,那也許是芭蕾舞不知不覺帶給我的影響。我愛舞者們藉由他們肢體傳達的情緒,有時我甚至能從他們的肌膚裡感受到那股能量,那令人驚嘆。

eyemag:生活的累積成就我們所看世界的視角。那麼,生活裡的哪一面向:藝術、音樂、文學、電影、食物、或是大自然等等⋯⋯帶給你最豐沛的靈感來源?藝術如何影響你的美學?
Luca Anzalone:Max Richter 以及其他偉大的編曲家,像是Hans Zimmer 等等,他們的作品是過去幾年在我iPod裡最常播放的。音樂是讓我內心保持正向心態、對周遭深思熟慮的基本。但同時我也有許多時間從音樂抽離,將自己沈浸在自然周遭的聲響。內心的平靜能讓自己的精神煥然一新,也讓我創作出更多嶄新的想法,我試著在自己的日常裡追尋著一種平衡。我確信自己對藝術有熱情,即便我視其為一種欣賞的形態,而並非從中擷取靈感;我總試著創作藝術,但我需要從其他的來源裡創作。我是指,一棵樹也是一種藝術的展現,當然一朵花也是。那只是一種觀看的標準,以及你如何定義它們。

eyemag:喜歡你的作品傳遞的柔美與古怪氛圍,傳遞出飄渺、甚至一種「帶有一種飄渺、甚至陌生化的情緒與距離」的情緒與距離,但同時依然帶有美麗與不合時宜的敘事性。請談談這個你用攝影描繪的世界。
Luca Anzalone:聽著別人對我攝影作品的描述,對我來說依然很奇特,這大概是因為我自己無法做到吧。我想我的世界是傾聽與理解圍繞在自己身旁的事物。在一個人身旁存在著,在一個自己深愛的人身旁存在著,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或是,觸摸一個肥皂泡泡,那該是什麼樣的感覺。藉由攝影,我試著去理解那些我心中一直無法清楚言說的事物。又或是,成為一隻魚的意識會是如何,牠的世界、牠的感受又是如何?即便我傾向讓我的世界是開放的,我想讓它保有一種敘事性、一種流動,讓我能專注在我所試圖挖掘、發現的事物裡;因為我不喜歡假設,尤其當我自己仍然還不知道答案。

eyemag:以時尚作為拍攝主題,時尚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在我們的文化裡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Luca Anzalone:時尚對我來說就是一切。有時我會拒絕它那即用即棄的性質,但我總為一件服裝所隱含的藝術、以及其無止盡的豐厚層面所著迷。正因我總是更深入,對表面並不那麼關注,我與它之間有種奇妙的關係。面料材質本身並非如此,然而時尚作為一整體總是非常深入。現在我更深刻感受時尚與我們自身的文化關係緊密,如今它已遠比從前更政治化。時尚是能改變整個世界的,如今它獲得一股龐大的力量,尤其伴隨社交平台與網路的影響,現在這個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彼此連結。時尚無所不在,並且與真實生活交流、對話著;對擁有溝通力量的每個人來說,時尚就是個明確可見的宣言。

eyemag:至今面臨過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拍攝經驗或故事是?
Luca Anzalone:大概是我近期在拿坡里拍攝的個人作品,我在城市街上進行路人的casting。雖然我想暫時先保留細節,等到所有照片都沖洗完成再與大家分享。每次能與人們深入連結,總讓我覺得照片遠多於其本身;那更像是一段對話,而非偷來的快照瞬間。這過程總以某種方式形塑現在的自己:我對人們的感知,以及生活的不同方式。

eyemag:身為攝影師,你認知裡的創作精神是?
Luca Anzalone:作為一位攝影師,即便你有能力創造一張在觀者身上造成衝擊的照片,卻是不容易的。我覺得要時時刻刻問自己,「為什麼要拍下這張照片?又因為什麼原因,在流動不息的循環之中裡放進另一張凝結的畫面?」有時我不去思考就拍照,因為我的眼睛告訴我這麼做。那是一段與自己相機間親密的關係,就像有時我們愛著另一個人,有時我們卻彼此憎恨。有時我們發現事物中的美,想將它展現給整個世界看;有時我們想在平淡的事物之中,創造一種戲劇性。這些照片可能會影響著某個觀看的人,這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事實,即便不總是如此。同樣重要地,這創作過程也必須讓自己享受。

eyemag:請與我們分享近期的計畫。
Luca Anzalone:現在正在歐洲各地進行不同的創作計畫,不久後會特別到墨西哥市拍攝個人作品。我非常期待這系列,它將探索「傳統」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

eyemag:最後,請談談你眼中的美。
Luca Anzalone:美,是我們真正覺得對自己來說什麼是美的,它沒有限制或邊緣,永遠可以被扭轉,如同空間與時間。∞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32 / 2017年冬季號】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