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CYCLOPEDIC PALACE 藝術百科宮殿

八月 31st, 2013  |  Published in ART, MAGAZINE, NEWS

今年最讓藝術界人士列入朝聖必訪之地的,就是兩年一度的威尼斯雙年展,來自全球37 個國家超過150 名藝術家參展。而且不僅只有主展場的展品豐富,更有來自88 個國家的國家館,帶來其別具特色與觀點的當代藝術作品,在這個古老城市中各展姿態。

本屆雙年展的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 將主展場的展覽命名為「百科宮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這個概念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於一位生活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期的義籍美國藝術家Marino Auriti (1891– 1980) 建造世界百科宮殿的夢想。Marino Auriti 計畫建造一個大型博物館,將所有人類偉大的發明都收進這座大型博物館中做永久典藏,以標記每一個人類的重要進程。Marino Auriti 在二十世紀的中期為這個夢想中的博物館建造了一大型的外觀模型,但是這個美夢終究停留在模型的階段,沒有進一步成為巨大的實體建築。

時間進展到科技與資訊快速流通的二十一世紀,這樣百科全書式, 無所不包的夢想, 被年輕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 借用, 在威尼斯這個古老與現代交織的特色城市裡, 以當代藝術的面貌, 重現Marino Auriti 百科宮殿概念。在這樣的命題下,Massimiliano Gioni 提出的展出藝術家名單,不論是在人數上或是類型上,都超出以往雙年展的規模。他將屬於或不屬於現在「藝術家」定義中的創作者作品,都納入中央展場中。而且部分展出作品甚至跨越當代藝術的範圍,將神祕學、宇宙研究等概念也併行呈現,企圖以人類學的方式解讀圖像與幻境的世界,模糊專業與業餘之間的界線。 因此當觀眾走進本屆雙年展的中央展場裡,宛如走進一座視覺影像的「百科宮殿」般, 藝術家用影片、攝影、裝置,甚至表演藝術等方式,各自表述對視覺或影像議題的看法。

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則散布在展場的各個區塊,如在大堂的一區,充斥著波蘭藝術家Pawel Althamer 的人型雕塑,這些灰白色看似聖潔卻又讓人毛骨悚然的塑像,彷彿引領人們回到古老威尼斯的某個時空,但是又超現實地讓人意識到當下,甚至未來世界的存在。而美國藝術家Matt Mullican則用無盡繪畫的方式測試人們對美的感知。走進Matt Mullican 利用紙張搭建出來的空間中,像是走進藝術家的實驗室,其利用符號、數字與圖形與觀者對話,同時使用世界通用與因文化差異而個別認知不同語言。

這次以「百科宮殿」命名的威尼斯雙年展,穿越時空,將前人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美夢串聯,在看似各領風騷,姿態不一的作品群展,卻說著藝術廣納百川的世界語言。擁有深厚歷史與文化資產的水都威尼斯,也藉由藝術與建築雙年展的形式,持續在新世紀扮演人文薈萃、新舊交乘的文化重鎮。∞

 

【完整內容請見eyemag vol.15期】

Leave a Response